刘兰翠,伟德国际1946源自英国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长期从事能源经济环境与二氧化碳减排政策研究。兼任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能源经济与管理研究分会副秘书长,国家能源局能源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审特聘专家,Energy Nexus、《中国环境管理》等期刊编委。
自2003年以来,一直从事能源经济建模、二氧化碳排放规律、协同效应、关键碳减排技术管理、碳减排政策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先后主持并完成重要科研任务15项,出版专著4部(英文专著1部),获省部级科技奖3项,10余份政策建议得到生态环境部等有关部门采纳,其中3份得到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在Nature Climate Change,OneEarth,Energy Economics,Energy Policy,Applied Energy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累计被WoS引用1600余次,单篇最高他引334次,GS引用4000余次,H指数29。担任Energy Economics, Applied Energy,Energy Policy,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等能源经济与环境政策领域国际重要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年少圆梦中科院,远渡重洋再深造】
不同于刻板印象中的科研工作者,刘老师的求学经历可以用“少女的心路历程”来生动描述。当刘老师回忆起自己的求学往事,平静温和的语调中难掩内心的激动。刘老师分享到,中科院一直是自己内心向往的进行科研的神圣殿堂,能够在博士期间进入中科院学习,与众多学术泰斗共事,现在回忆起来仍然觉得十分幸运。中科院的校园里聚集着各领域的顶尖学者,生活中,可能乘坐电梯的功夫就会遇到某个领域的学术大家。讲述过程中,刘老师鲜活而真实的内心活动也让我们感受到她对学术研究纯粹的热爱。
在中科院求学期间,怀着对专业的热爱,刘老师希望发表一篇高质量并且有贡献的文章,然而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研究的过程遇到了许多困难,但在导师的不断激励下,刘老师用勇气和耐心克服一个个困难。研究期间,导师对刘老师的文章提出了详尽的修改意见并帮助她逐个解决遇到的问题。导师认真严谨的学术态度,使刘老师受益良多。2004年,刘老师成功在国际权威期刊Energy Policy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学术论文,WoS累积引用199次,GS引用400余次。如今回看,论文的顺利发表也离不开导师的帮助。刘老师与导师良好的合作关系、亦师亦友的相处方式,对刘老师的学术之路有着莫大的帮助。这种相处模式也被传承下来,成为刘老师作为博士生导师指导学生和与学生相处的指南针。
中科院博士毕业后,刘老师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哈佛大学继续深造。在哈佛大学求学期间,刘老师参与了世界著名经济学家曼昆的宏观经济学课堂。在那里,她感受到了国际学者的讲课风范,也对国内外的教学差异、国外教学的可借鉴点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体会。国外的课堂大部分都是以讨论形式进行的,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独立深度思考能力和思维逻辑表达能力;国外的教学课堂上,老师会分享相关学科最新的研究动态和成果,让学生及时了解学术动态,培养学生的学科应用能力。这些值得借鉴的教学方式,现在也被应用在刘老师的课堂上,通过展示学科最新动态以增强学生们的应用能力。刘老师希望提高学生们对社会发展与碳排放的认识,从而加深学生对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兴趣。
【深耕学术守初心 为国之策献智慧】
在科研领域,刘老师可谓年轻有为。在读博期间,她机缘巧合选择了二氧化碳减排作为专业领域,此后便一直在此方向深耕,从事二氧化碳排放规律、协同效应、关键减排技术管理、碳减排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刘老师与他人合作出版专著4部(英文专著1部),先后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科技二等奖3项,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科研任务15项,10余份政策建议得到生态环境部等有关部门采纳,其中3份得到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
刘老师在Nature Climate Change,Cell子刊,Energy Economics,Energy Policy,Applied Energy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累计被SCI/SSCI论文他引1600余次,单篇他引334次,Google Scholar引用4000余次,H指数29。2006年,针对我国二氧化碳减排问题,利用模型和方法定量地研究了中国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增长速度的潜力何在,以及未来不同减排政策可能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发表相应建模与实证研究论文;2009年,发表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碳税政策研究论文;2010年,基于碳货币,发表《碳货币--低碳经济时代的全新国际货币》,并提出政策建议;2019年,融合学科交叉知识发表《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的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谈及自己的学术道路,刘老师告诉我们,自己从事的碳排放研究在国内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一个较为小众的领域,国际上的研究更为丰富。直到2020年,国家就“碳中和”、“碳达峰”出台相应政策,有关碳排放的各类研究结果具有了更深厚的战略意义和时代意义,而自己的科研成果也能对此发挥更大的作用。
【叩教学育人之门 融学术洞见之法】
谈及教学,刘老师谦虚的说到自己仍然是一位“青涩”的年轻教师。虽然教书指导学生的时间并不长,但刘老师在教学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融合自身求学时的所思所见,形成了一套灵活的教学体系。在本科生授课方面,她开设了有关气候经济的通识课,是国内教授这类课程的先行者,国家当前政策的重视与支持也验证了她学术教学的前瞻性。气候经济是一个具备学科交叉特点的前沿科目,在教学思路上,刘老师受到在哈佛访学过程中学术体验的启发,将国外课堂值得借鉴的方面巧妙融合在自己的课堂之上。国外的课堂非常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刘老师认为这对刚刚接触科研的本科生尤为关键,因此十分注重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提问和引导。此外,最新科研成果和课堂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也是教学的一大关键。对此,刘老师在课堂上引入了碳排放交易模拟,以帮助学生掌握碳排放权交易的原理与现实意义。在通识课上,刘老师会分享当前最新的论文,以阅读资料或者分析材料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动态。
刘老师告诉我们,本科生都很活泼,常常会冒出很多新奇而有创见的想法。在教授2020级本科宏观经济学课程期间,有几位同学就本基研究方向向刘老师请教。没有预想到,在经过多次推敲后,大二的学生也能提出如此令人眼前一亮的主题,他们的立项最终获得了国家级立项,十分令人欣慰。刘老师认为本科生应该勤于思考,无论是课程知识还是现实生活,都会有很有意思的问题值得研究,尝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培养科研素养很有帮助。而对本科生的培养,也是未来国家科研发展的希望。
最后,在问及刘老师对同学们的嘱托时,她告诉我们一定要深刻感受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能待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而断绝了与社会的交互和联系。对社会上的各类问题和现象积极思考,追根究底,是个不错的方式。一切外化的行动离不开内化的动力,怀有热忱,当是深耕科研的不二法门。无论是否最终选择走向科研的道路,热爱和对职业的忠诚都是决定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刘老师和我们交流道,“所谓‘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弩马十驾,功在不舍’,在本科生阶段,我们很难全面严谨地就一些问题、现象做相应的研究、解释。但本科四年,远远不是我们做人做学问的终点,循序渐进,方能厚积薄发。目前,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与当前经济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决策有机融合,加深对课本中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不仅可以打好基础,也是未来进一步发展和深造的先决条件。”相较于德高望重的长辈,刘老师更像是一个大姐姐,给予我们恳切的希望和实际的建议。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刘老师不仅告诉我们做学术的道理,更表达了做人的品格要求。这是本次采访最深刻的收获。刘兰翠老师对学术的坚守、热忱,对学生的鼓励、教育,令我们由衷敬佩。